选调日记:稻浪低垂处 驻村答卷时
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
风禾尽起,盈车嘉穗。当金风轻抚稻浪,秋分如约叩响丰收的大门。这一年,我以选调生的身份扎根田心村,在阡陌纵横间丈量土地的温度,于屋檐灶台前倾听民生的回响。那些沾满泥土的走访笔记、用心用情组织的帮扶活动,终在驻村日记里沉淀成沉甸甸的稻穗。我也终于懂得,最动人的答卷生长在泥土与汗水交织的土壤中。
2025年7月25日 星期五 天气晴
今天是田心村幸福食堂开张的日子,八十岁的贺奶奶夹起一块攸县粉蒸肉,笑着对我说道:“小杨,这儿的饭菜真香!”清晨七八点,友谊组、和平组的老人们便三三两两结伴而来,有的还带着自家腌的咸菜,围坐在圆桌边唠起嗑。作为村“两委”推进的民生项目,这座专为留守老人打造的食堂从选址到菜谱都藏着巧思。通过前期走访,驻村干部发现老人偏爱软糯口感,于是将米饭特意煮得偏软;考虑到咀嚼问题,所有肉类都炖至脱骨状态。当热腾腾的饭菜端上餐盘时,邓爷爷突然红了眼眶:“儿女在外打工十年,今天这顿饭让我想起了过年……”站在人群后的我,鼻尖突然发酸,那些空巢里积攒的孤独,此刻正随着饭菜香气慢慢融化,原来最深的幸福,不过是有人记得你牙口不好,把排骨炖得酥烂;不过是当你望着餐盘发呆时,有人笑着往你碗里夹一筷子青菜,幸福食堂的烟火气,在这无声的温柔里漫开了。
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,我们要胸怀敬老之心、笃行助老之事,共同努力,把老年人生活保障好、作用发挥好、权益维护好,让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安”的文明风尚在乡土间绽放温暖光芒。
2025年7月29日 星期二 天气晴
凌晨六点的田心村已是一片欢腾,宁家坪镇21个村社区的农民插秧代表队欢聚在此。在桐木冲组的百亩稻田里将要迎来一场别开生面的“‘宁’练‘三伏’·‘攸’乐‘双抢’”农民插秧竞技会,现场热闹非凡,有上百名观众慕名而来。这场由我全程参与策划的农事盛会,从秧苗准备到赛事组织,每个环节都凝结着汗水与真情,连续多日奔波在烈日下的田间,亲历扯秧、洗秧、捆秧的全流程劳作,当汗水滴入泥土时,“脚下沾满多少泥土,心中就有多少真情”的感悟愈发深刻。“从前都是我们自己种田,今天这么多人一起插秧,好久没这么热闹了,干活都不累了!”“干部和我们一起流汗哩!”村民们的欢声笑语在稻田上空回荡,看着他们晒得通红却灿烂的笑脸,所有疲惫都化作了前行的动力。
这场以泥土为舞台、以秧苗为道具的特别赛事,不仅让传统农事焕发新生、在干群之间架起了“连心桥”,更将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的战略蓝图转化为田垄间的生动实践。村民们娴熟的指尖舞动、青年们创新的农机协奏,共同谱写出新时代农耕文明的华彩乐章。这场浸透汗水的劳动竞赛,既是农耕技艺的薪火相传,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注脚。
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天气晴
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湖南坳中学的礼堂,为期一周的“情暖童心·乡伴童行”教育帮扶活动迎来了最动人的时刻——学习成果汇演暨结业典礼。主持人激昂的开场词在礼堂回荡,看着选调生“小老师”们与留守儿童们一起登台,用歌舞、朗诵、情景剧演绎着七天来的蜕变,我的眼眶不禁发热。最初接触这些孩子时,他们躲在墙角攥着衣角的模样还历历在目,如今他们能在舞台上用稚嫩的童声进行英文演讲《I love China》,用欢快的舞姿演绎《我的未来不是梦》……这种从胆怯到自信的跨越,正是教育帮扶最动人的呈现。这场凝结心血的帮扶之旅始于去年深秋,从走访调研留守儿童现状,到量身定制课程方案;从申报项目到全程陪伴,每个环节都倾注着我与选调生以及村“两委”的赤诚。结业时孩子们紧握的手,家长群里“孩子每天在跟我分享快乐,感谢你们!”的暖心反馈,让我深刻体会到,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知识的传递,更在于心灵的唤醒。
在这个蝉鸣悠长的夏天,我有幸与这群眼眸清澈的孩子相遇,与他们相处的日子是我在基层最妙不可言的快乐时光。原来教育帮扶的真谛,不在于改变多少,而在于唤醒,我们播撒的每粒微光,都可能在某片心田长成照亮远方的星辰。
当驻村日志翻满385页,我在田心村的阡陌间读懂了,选调生的头衔不仅是履历上的一个称谓,更是扛起乡亲们期盼的如山承诺。从春耕的泥泞到秋收的欢歌,这片沃土教会我,真正的丰收,是让汗水结晶成村民眼里的星光,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答卷上。(湖南省株洲市攸县宁家坪镇田心村选调生 杨春霞)